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凯发k8官网手机客户端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文化园地

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如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和谐问题很早就受到众多先哲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爱”,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这些思想虽然带有历史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本身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这些都是社会和谐的腐蚀剂和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有效防止市场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不仅保存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物古迹、典章制度中,而且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绵延相传两千余年,甚至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柔韧度和渗透力。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其他形态如诗词、戏曲、小说、音乐、绘画、建筑、民俗甚至日常语言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一些道德规范、名言警句,在群众中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良好群众基础。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引导得力、措施得当、运用得法,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毛泽东同志非常珍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他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也有人民的东西,反封建的东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遗产。毛泽东同志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性”,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经常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典故、成语或警句,如“实事求是”、“愚公移山”、“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都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民为邦本、讲信修睦、先义后利等思想精华。因此,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同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结合起来。弘扬传统文化,应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广东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传统文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广东省努力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文化发展战略和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活动。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课程中充实传统文化如重要典籍、唐诗宋词、中国书法、戏曲等方面的内容,使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同时强化礼仪文化的训练和熏陶,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借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成功做法。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并结合时代发展,注入时代精神。组织专家学者编辑解释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编写《中华道德名言精粹》、《广东人精神丛书》,出版面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的国学教育通俗读本等。重视家庭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举办诵诗读经、戏曲欣赏、书画展览、礼仪学习等活动,使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蔡东士)
(转自《人民日报》2006-05-26 第15版)
分享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