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科研人员等合作在亚洲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能力协同保护规划研究中获重要进展-凯发k8官网手机客户端

科研进展

植物所科研人员等合作在亚洲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能力协同保护规划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来源:植物研究所发布时间:2021-08-29

  202110月即将在中国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审议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gbf)、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新目标。gbf预稿提出了到2030年保护30%陆地和海洋面积的全球目标,然而,中国及亚洲周边各国哪些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和生态类型亟需保护,如何帮助亚洲各国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具体的保护规划尚不明确。 

  为促进gbf更好地实施,中科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组等合作开展了亚洲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能力协同保护规划相关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提出了多尺度(亚洲、生物群区、国家)保护优先区逐级保护原则,具体行动方案为:首先应保护亚洲区域优先区,其次是生物群区优先区,如果以上累积面积小于国土面积30%时,由国家优先区补充。当亚洲区域优先区超过国土面积的30%时,应优先考虑区域和生物群区优先区的重叠区域,以提高物种和生态系统层面的保护效益。研究以此确定了亚洲各国的保护责任,为在国家层面实施保护目标、完善2020gbf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与缓解气候变化协同保护目标,该研究确定了多样性和固碳能力协同增效区域,并为gbf保护30%陆地面积的战略目标划定亚洲保护优先区,这将有效保护超过70%的物种和2.3-3.6千亿吨碳储量。 

  研究认为,未来需要更多的资金筹措机制及变革性努力,使30%国土面积不足以为当地物种提供有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超级大国得到充分保护。为更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2030年保护目标,还应该优先保护能够同时兼具生物多样性和固碳潜力的区域,这种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双赢。研究为亚洲各国规划保护布局、落实履约义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成果于82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中科院植物所助理研究员朱丽、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alice c. hughes和植物所工程师赵晓倩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植物所研究员马克平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a类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35/eabe4261 

  (植物所供稿)

三个保护目标情景下亚洲各国优先区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a,第一优先保护目标(亚洲区域优先区);b第二优先保护目标(区域尺度优先区结合生物群区优先区);c第三优先保护目标(区域、生物群区和国家三个尺度全部优先区);d柱状图为依次完成三个保护目标对各生物类群达到有效保护的比例。 

基于生物多样性、碳储量、生物多样性和碳储量确定的不同优先等级的保护优先区。亚洲区域尺度和生物群区尺度优先区重叠区域(深蓝色)为顶级优先区;绿色为第一优先目标在顶级优先区基础上新增面积,橙色为第二优先目标在第一优先目标基础上新增面积,紫色为第三优先目标在第二优先目标基础上新增面积。韦恩图表示三个尺度优先区的空间一致性与分异性。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