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十四五”科技发展基础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走出新路子-凯发k8官网手机客户端

科创动态

夯实“十四五”科技发展基础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走出新路子

来源: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2-03-25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示范区为主阵地,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北京市未来五年的科技发展铺好了“地基”,走出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路子。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1年,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6%左右,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位,基础研究占比16%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四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在中关村、怀柔、昌平三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的同时,北京市还高标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稳居全国第一。

  “北京市建立完善‘五新’机制高标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典型经验,获得了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汇聚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科技人才,接连涌现出一系列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智源研究院研发的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打破了谷歌此前1.6万亿的纪录。量子信息研究院成功研发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将单个超导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提升到503微秒,突破了此前360微秒的世界纪录。微芯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研发出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以这款芯片为核心打造的超高性能区块链专用加速板卡,可将相关处理速度提升20倍到50倍。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北京无愧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担当。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迈开步伐

  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全年实现总收入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北京市会同科技部研究形成“支持中关村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若干措施”,谋划提出了24项重大改革举措,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迈开了步伐。

  2021中关村论坛成功举办。论坛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140个国际组织及创新机构代表参与论坛各板块活动,6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深入交流,累计1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北京市还加强中关村一区多园统筹,研究形成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空间优化提升初步方案,推进中关村分园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中关村“强链工程”,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中关村软件园等17家特色产业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支持新建12个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编制实施分园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年度工作清单,270项重点任务、228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双引擎”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2021年,北京重点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双发动机”推动高精尖产业跃迁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7005.7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8.8%;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9万家,占全国的10.3%;独角兽企业102家,居全球首位;两支京产疫苗在全球120多个国家获得批准或紧急使用。

  “三城一区”是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平台。北京市大力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构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支持中关村科学城聚焦“数字经济”,推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等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融合创新生态,部分前沿领域不断从“并跑”转向“领跑”,一批前沿硬科技企业显现出生机活力;服务怀柔科学城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围绕大装置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仪器及传感器件研发布局,累计支持73个科技课题,推动23家科技企业注册落地;支持未来科学城巩固深化“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全链条支持中关村生命园打造“核爆点”,推动入驻央企与中关村企业合作,支撑央企牵头的氢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布局;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三城”高校院所组建31家联合实验室,建成24家技术创新中心、14家中试基地,承接“三城”成果162项;支持顺义区进一步聚集创新资源,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国联万众第三代半导体基地建成运营。

  过去一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两个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北京持续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领先发展,预计人工智能产业2021年营收将超过2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医药健康等产业的发展,还支持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活动和工程。2021年医药产业预计收入超过5000亿元,在全球瞩目的冬奥盛会上,5g 8k、云转播、氢燃料大巴、手语数字播报人等200多项技术涉及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充分彰显“一起向未来”中国声音,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

  生态更优激活科创活力

  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等都离不开良好的“土壤”。北京市坚持从政策机制、政务服务等方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持续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为科创全链条注入前行动能。

  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新一轮改革依旧注重打破堵点,消除痛点。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率先实施自然科学基金“包干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企业从申请认定到取得证书用时仅一个月,时限大幅压缩80%以上;在努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堵点问题上,出台了《关于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面向在京高校院所提出5个方面17项具体措施,解决“不敢转”“不会转”“转什么”“谁来转”“转到哪”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市印发实施“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支撑保障行动计划,推动设立全国首个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发布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投集聚区若干措施,研究制定“育英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从研发、转化、金融、产业空间、人才等多个维度或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服务等方面,帮助创新主体聚力发展、克服困难,强化人才和科技金融支撑。

  政务服务进一步提质升级,1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精简20项办事材料、优化8项办事流程、改进19项系统功能,创新主体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同时,“定制”“精准”企业服务获得科创主体好评。深入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费用支持政策和独角兽企业服务行动,对3188家企业支持补助;全年服务重点企业122家,办理服务事项434项,企业满意率100%。

  2021年,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平稳起步,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用科技编织未来,赋能高质量发展。2022年,北京市将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三条主线”,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北京力量”,用实际行动和更加优质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魏昕悦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