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 | 郑琪: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凯发k8官网手机客户端

郑琪: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自从2002年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读书,我跟导师李振声院士相识已经17年了。我听到的关于先生的科研生涯与治学故事,一部分来源于他平时和我们谈工作时的讲述,一部分来源于媒体的采访报道,很多细节都耳熟能详。然而,当我看到《李振声用实证回答:“中国人能养活自己”》这篇文章时,依然不由自主地被文中生动的事例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贯穿全文的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坚持不懈的实践精神。  

  李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作点贡献,是这位“农民儿子”的质朴情怀。无论是系统研究我国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还是创建蓝单体小麦染色体工程体系,再到开辟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育种领域,李先生的研究重心离不开培育小麦良种,他始终关心着的是祖国的“粮袋子”。   

  “困难是前进的阻力又是创新之起始点“,这是李先生对他几十年科研生涯的感悟。从农业黄淮海战役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他把粮食生产上的难题看做是国家发展道路上一座座山峰、一道道沟壑,再难也要翻过去,再累也要跨过去。  

  我所了解的农业黄淮海战役多是由一串串数字组成的。针对1985-1987年我国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情况,李先生带领中科院的农业专家,通过翔实的实地调研,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据他们测算,如果我国粮食在4000亿公斤的基础上,要增加500亿公斤的话,黄淮海地区有250亿公斤的潜力。在周光召院长的大力支持下,他组织了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的治理工作。在实施的6年中,黄淮海地区增产粮食252.4亿公斤,与预期计划吻合。正如《从不毛地到米粮川:共和国农业史上的黄淮海战役》一书中所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富国强民的共同理想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件值得记录、传承和激励后人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大事。李先生在总结这件“大事”时说:“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而自己又能干的事,确实看准了就要先做起来,不要贻误时机;只要做好了,就会得到国家的认可。”  

  2003-2010年,围绕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增产,李先生认为高产区粮食增产难度加大,而中低产区增产潜力巨大。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环渤海三省一市的中低产田上,提出了到2020年该地区可实现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亿公斤的目标。2013年,科技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启动的当年,82岁的李先生先后8次前往沧州看他心爱的麦子。令人难忘的是在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当清晨的阳光倾斜地照射着麦苗,李先生的身影早已屹立在略带一丝寒意的微风中,难以想象前一天他刚刚经历了旅途颠簸,也似乎忘记了这是一位出门需要带呼吸机才能休息的老人。在麦地里,李先生好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看到好的小麦材料,他时而蹲下摇摇穗头,时而起身端详一番,麦熟时还要亲自拔一拔。在南皮试验田,向先生学习小麦育种的日子是难忘的,我深深感到能够参加这个农业科技项目的自豪和幸福,同时也感到肩负的压力与使命。  

  李先生心系国家农业生产、关心农民问题,与他小时候经历过大饥荒有关,与他科研经历丰富、博学强记有关,更与他的“搞研究很重要的就是从国情出发”的理念有关。目前他更关心的是利用牧草改良盐碱荒地,实现草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问题。虽然由于身体状况的原因,李先生不再跟我们一起出差、一起下地了,但每当我们去先生家汇报工作的时候,这位“新潮”的老人总会打开微信,把他新近收集的照片和文档打开,向我们娓娓道来。每每这时,我总想起顾炎武的名言“以兴趣始,以毅力终”,这是李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辛勤耕耘在祖国大地上的写照;想到这些,耳畔仿佛再次想起先生的话语:“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在祖国的大地上,农业会持续发展,农民会不断增收,农村将走向繁荣”,顿时觉得振奋人心、备受鼓舞。 

 

遗传发育所 分子农业中心第四党支部 郑琪   

  • 编辑人:
  • 审稿人:
  • 下一篇:金效华:科学研究不仅是探索未知,而且需要为国拼搏
    网站地图